孔子 说人有五种层次,依次为庸人,士,君子,贤人,圣。
孔子给庸人做概念的时候用了一系列的排比句震撼了我的小心灵,大致内容如下:
所谓庸人,就是内心没有坚定的信念,经常心口胡言,
交友不慎也不加选择,更不会主动去结交贤能之士。
做事不会认真思考,经常就轻率的做出决定;
为人只看细枝末节,不顾全大局,不明自身职责所在;
随波逐流,把握不住自己前进的方向。
有此类表现的,就是庸人。(说的很清楚了好吗,这!就!是!庸!人!)
有时候人真的是很容易受群体影响,有时候我和朋友在一块的时候,听朋友们夸张的叙述一些事情的时候就觉得很有趣,潜移默化自己也有些这样的习惯。
论语里记得有个大概意思是说自己庄重了别人才会尊重你,我这个人这方面就是不怎么注意。
我觉得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一定更稳重,交友审慎,凡事三思,工作做人本分,认清方向,万!万!不!能!随!波!逐!流!
后面是原文,我觉得古文干货率是很高的。转给我的朋友们看看,希望我的朋友里面早日出圣贤~ \(^o^)/~
孔子曰:“人有五仪:有庸人,有士,有君子,有贤人,有大圣。
”哀公曰:“敢问何如斯可谓庸人矣?”
孔子对曰:“所谓庸人者,口不能道善言,心不知色色;
不知选贤人善士托其身焉以为己忧,勤行不知所务,止立不知所定;
日选择於物,不知所贵;从物如流,不知所归;五凿为正,心从而坏:
如此,则可谓庸人矣。”
哀公曰:“善!敢问何如斯可谓士矣?”
孔子对曰:“所谓士者,虽不能尽道术,必有率也;
虽不能遍美善,必有处也。是故知不务多,务审其所知;言不务多,务审其所谓;行不务多,务审其所由。
故知既已知之矣,言既已谓之矣,行既已由之矣,则若性命肌肤之不可易也。
故富贵不足以益也,卑贱不足以损也。
如此,则可谓士矣。”
哀公曰:“善!敢问何如斯可谓之君子矣?”
孔子对曰:“所谓君子者,言忠信而心不德,仁义在身而色不伐,思虑明通而辞不争,故犹然如将可及者,君子也。”
哀公曰:“善!敢问何如斯可谓贤人矣?”
孔子对曰:“所谓贤人者,行中规绳而不伤於本,言足法於天下而不伤於身,富有天下而无怨财,布施天下而不病贫。
如此,则可谓贤人矣。”
哀公曰:“善!敢问何如斯可谓大圣矣?”
孔子对曰:“所谓大圣者,知通乎大道,应变而不穷,辨乎万物之情性者也。
大道者,所以变化遂成万物也;情性者,所以理然不取舍也。是故其事大辨乎天地,明察乎日月,总要万物於风雨,缪缪肫肫,其事不可循,若天之嗣,其事不可识,百姓浅然不识其邻。若此,则可谓大圣矣。”
哀公曰:“善!”